← 一派胡言 | 未分类

读《在细雨中呼喊》

初中还是高中的时候,喜欢读韩寒的小说。最有意思的一本,我认为是《像少年啦飞驰》。主人公的一系列无厘头生活,让人笑得肚子痛。

最近看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觉得当年韩寒的《像少年啦飞驰》,可能是在模仿余华这本书。印象中,韩寒的那本,在书的结尾才让人感到悲凉;余华的这本,则全书都贯穿着可笑可悲的气息。这也应证了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一说法。

《在细雨中呼喊》的主人公家里有三兄弟,名字很相似,我不记得了。三代人的悲剧故事随着余华的笔触徐徐展开。

主人公的爷爷,在民国时期做一个古老的职业:桥梁工程师。他爷爷一帮人的最后一座桥,是一座歪脖子桥,这座歪脖子桥,一头有一棵歪脖子树。可能是因为歪脖子的原因,这座桥在开通的当天就塌了。可能在当年做砸了一个工程就永久禁止进入此行业了,他爷爷他们也失业了。适逢战争到来,无事可做,终于做了一个流浪汉。

中间有一个插曲,当年歪脖子桥开通的时候,他爷爷他们本来想邀请当地的一个乡绅来为开通典礼致辞,该乡绅看到桥的歪脖子,愤愤然走掉了。而主人公的奶奶,恰好就是这个乡绅的女儿。战争摧毁一切,乡绅竟也沦落到连女儿都要逃难的地步。他爷爷和奶奶,正好就是在逃难路上遇上,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主人公的父亲的故事,主要在新社会展开。他父亲脾气不好,当然主要是对他自己家里的人脾气不好。对村里的寡妇却总是笑嘻嘻的模样。主人公是家里第二个儿子,主人公的父亲非常讨厌他,在农村,这可能也是一种常态,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孩子往往最受宠,其他的儿子就没那么重要。于是在大约是六岁的时候,父亲将其送给也可能是卖给了另一个镇上的两口子。

继母对他还算可以,仅仅让他全包了家务劳动。毕竟继母身体不好,否则也不至于需要去外面领养一个孩子回来。继母非常需要阳光,每当阴雨天,继母就愁眉苦脸,生怕湿气侵害了她。又非常怕风,所以从来不出门。如果在现在,我们可以称其为阳光宅女。继父对他比亲爹对他要好多了,至少不会打他。

继父出轨了单位的一个少妇,这可以理解。毕竟主人公的亲生父亲,在夫人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迷上了村里的寡妇,不仅夜夜去寡妇家过,还把自己家中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什么都都往寡妇家里搬。继父与少妇的偷情被单位另一个更年期的妇女抓了现行,他跪下求更年期妇女不要生长,却不知道更年期妇女已经盯这对野鸳鸯很久了,好不容易才抓到怎么可能不公开。继父羞愤难当,想要弄死更年期妇女,拉响一颗炸弹扔进寡妇的房子后,拉响另一颗自爆,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继父死后,继母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抛弃了主人公,独自潜回了娘家。这时候她不再喜欢阳光了。

继父一家变故之后,主人公只能回亲生父母的家庭。也是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他摸索着回家的路,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头,但他没想到也没认出来这个老头是他的爷爷。他的爷爷老了以后,在几个儿子家轮流住。看起来每个儿子都不喜欢自己的爹,七八十岁的老人,已经无法记得回家的路,去的时候没人送,回的时候没人接。我怀疑,这些儿子很可能是想让老人死在某个荒山野岭的地方,最好不要有人发现。当主人公和他爷爷前脚后脚走进村子的时候,天上正飘着细雨,村里有一户人家着火了,大火烧光了家里的财物。这户人家就是他自己的家。

文中还有另一些人物。比如说,有一个小朋友,没了妈妈,他爸爸找了一个新老婆,将小孩子一个人留在房子里,不要他了。主人公的父亲,也不要主人公了。主人公的继母,也不要主人公了。主人公的爷爷,被他的儿子们抛弃。

这个故事,亦真亦假。我怀疑在中国的农村或者说在当时的年代,这种事情的确是有可能的。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