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高考
我是感谢高考的。如果不是高考,在现行体制下我应该会在湖北山村里面种地,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中时不时受点乡亲们的欺负。当然这也毫无疑问要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替我做出了重大选择:送到县城读初中,当然这也是我自己的选择。
送到县城读初中是要付出代价的。先不说读书期间寄宿、吃饭的花费对农村家庭对压力,单说进县城读书就不容易。找了一个关系一般的亲戚,给各路管事儿的送了不少礼,才参加了城区的小升初考试。其中艰难,用我母亲的话说:鞋都走破了几双。结果事儿还没完全办成,没进到预想中的初中去。这位亲戚说是因为我考试成绩差,我猜想应该还是礼没到位,毕竟我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至于考得很差。需要送礼的情况在两年后发生了改变,两年后所有的初中都改成了考试入学,你想去哪儿读就去哪儿考试。据说现在县城也有了学区房,我猜想是不是又回到了老路上。
尽管没到预想的初中去,但至少也进城了。我甚至回想,如果进了预想的初中,说不定结果会比在那个新开的初中更差。因为新开的初中人比较少,老师也还不错。当然历史无法假设,初始量一点小小的变化会引发结局的巨大差异。初中经过了一些曲折,中考考得还不错。高中当然就没那么勤奋,最终只考了个本省 985。不算好,但也不算坏,甚至比我预估的分数高那么一些。对我来说,这也很正常,总是考完就忘记了,所以预估分数不准。就像工作后参加面试,面试完了问了什么问题我都记不得了。
所以如果要我回答支不支持高考,我当然是支持的。如果没有高考,我真的很难想到在现行体制下如何才能过上现在的生活。但高考的确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改进。
例如按省招生。这也是被非常多的人诟病的一点。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极度不平衡,导致河南的高考难度是北京的几十上百倍。只要你出生在北京,至少在高考这条赛道上,你就赢在了起跑线,而且是“遥遥领先”。如果只是北京市财政支持的学校这样也就算了(尽管这也是不公平的),但各路名校基本都是教育部直管的,拿的是国家的经费,为何偏爱北京的考生?不仅是北京,因为考试人数、录取人数、教育水平等区别,各省高考的难度都是不同的。比如我有个高中同学,平时成绩不算突出吧,去四川高考了,结果录取的学校比我们大多数人都好。
如果说不按省招生,直接全国一张卷,高校录取按全国排名,似乎也不那么合适。比如西部省份,的确教育要落后一些,不论是师资条件,还是硬件条件,或者家庭条件,都不如东部省份的。如果按照全国排名,这些落后地区的双一流录取率有“剃光头”的可能。对这些地区的孩子来说,又是另一种不公平了。
只有先解决了教育公平问题,才能解决高考公平问题。户籍绑定了考生归属地,户籍又基本上是由房产绑定的。房产不仅绑定了户籍,还绑定了受教育权。在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甚至买房了也不能获得户籍从而无法获得受教育权。欠发达地区的人到发达地区打工,其子女却无法享受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又导致他们在 12 年后的高考时处于落后地位。户籍制度带来的恶果不仅是受教育权的问题,而是人权、财产权和公共服务权的不平等。这种恶劣的制度,只有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与之类似了。
回到高考本身。如果你想进大厂,那么考上 985/211 很重要;如果你想找个稳定工作,那考上本科很重要,三本都行。高考对于在现行体制内活着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可能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不要举特例,任何事情都有特例。
在现行的制度下,专科实在不应该在就读的考虑之内(也不要举特例)。就我这些年在工作中的体会来说,高考的确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水平,说句难听的:连本科都考不上的,要么是智商不行(较小可能是智商发育慢开窍晚),要么是自控力差。当然,如果广义的理解智商,那自控力差也是智商不行的一种表现。所以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无法说自己是什么绝顶聪明人,毕竟没考上清北,不是么?
买了房的人反而还支持户籍制度呢,因为没有户籍制度他们的房子就会严重贬值,财产会大幅度缩水。所以双方立场不同,这问题无解。
高考就把人分为了369等,985就是说98.5%的人都读不了的高校,211就是200个人里只录取11人的高校。
读书对于农村孩子来说依旧是最好的出路,即使各种不公平,即使各种黑幕。
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社会的不公平比学习的不公平更加严峻。
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九年义务教育,实际我们是(5+3),中考,我们县城从我们镇上录取20人,考生400。当然高考,那就是整个山东省的高考了。
得益于这几年我们县教育产业的发展,上高中反而没那么难了。
至少有知识才有底气
我觉得高考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几年时间让你好好去思考自我,如果不去思考,考上清华又如何?当然考上清华,环境就在那里,自然不会差到哪里,我这里说的是有时候太聪明也不是好事情,就像伤仲永。高考失利了也不意味着人生就玩完了,每个人的经历体验都不一样。
我不反对高考,也不反对正常的应试教育,但我反对畸形的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