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别自娱自乐了!
说来奇怪,我竟然有不少新闻行业的朋友。这几天据说是记者节,所以免不了看他们在朋友圈转发庆贺的稿件。很可惜,我这些朋友主要是编辑,记者倒是一个都没有。
记者节由来已久。1933 年 1 月,著名记者刘煜生被害,当年 9 月 1 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布了《保护新闻工作人员及维护舆论机关》命令,次年杭州市记者工会建议将 9 月 1 日定为“记者节”,国民政府也就设立了这个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的记者也一直都是按 9 月 1 日来过节的,直到 2000 年国务院发文将 11 月 8 日定为大陆的记者节。
因为做记者很危险,所以需要有法律保护,需要设立记者节表达对记者的鼓励和支持。记者,顾名思义就是做记录的人。做记录做重要的就是真实,不带偏见地记录事实真相。也正因为如此,记者是一个高危的行业。比如战地记者,需要深入战场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冒着生命危险去记录;又比如调查记者,需要暗访甚至卧底到犯罪集团内部,才能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
就在不远的十多年前,中国还是有挺多调查记者的,比如当时在中国经济时报的王克勤,经过半年调查后在 2010 年写了《山西疫苗乱象调查》,震惊全国,此文在 2018 年又被大众想起;又比如 2003 年南方都市报陈峰、王雷写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推动了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通过揭露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这是记者这个岗位和新闻媒体这个行业存在的最大社会意义。
现在中国大陆调查记者已经算是灭绝了,因为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揭露社会的黑暗面甚至是批评党和政府显然不是“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现在的“主流”媒体只剩下为党摇旗呐喊的吹鼓手,其工作目标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跟编辑朋友们聊他们的工作,大部分也就只剩下发发通稿、看看地方新闻的稿件中有没有“敏感词”。
以深圳本地媒体《深圳特区报》为例,11 月9 日八个版面,只有一篇稿件是跟“社会”有关的,还是对小区公共收益分配的评论。头版就不说了,必然是领袖或中央的指示;其他版面不外乎这些内容:某某单位学习领袖或中央精神、某某单位热诚为民服务、某某地区开展某某活动,可总结为:指示英明,政府作为,发展增长,生活舒适。
当吹鼓手有什么危险的呢?其实也有,比如经常发生的就是曾经以清廉著名的领导成了贪腐典型,编辑要是删稿不及时、不完全,就要担责任了。但现在禁止看“合订本”,所以这个风险也很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没认真审稿,出现了“敏感词”。尽管有了 AI 审核,但人工还是不可或缺,因为 AI 学习的速度有点赶不上敏感词增加的速度。
这些风险最多让你丢掉饭碗,还不至于有生命危险。所以还有什么理由去设立、庆祝一个记者节呢?现在还庆祝记者节的,已经不是真正的记者了,他们应该有个新名字:宣传员。
我当年辞掉报社的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一次这个所谓的节日,那个时候记者至少还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工具」。辞掉工作的原因,是因为我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受到各种「通稿意见」的邮件,这个新闻必须这样写、那个新闻不能播报、这个事情不能深入调查,那记者还有什么意义?
做正常报道的记者或者媒体,还会被打成“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