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派胡言 | 未分类

翻译:哈马斯是如何摧毁极左派的

2001 年 9 月 11 日之后的一个月,剑桥古典学教师玛丽·比尔德发表了她对这次致命袭击的观点。她写道:“当冲击逐渐消退时,更加理智的反应出现了。其中一种反应是,无论你如何委婉地表达,美国早晚会自食其果。”她接着写道:“世界上的恶霸,即使他们的初衷是善良的,最终也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我不禁思考,是否有人会误解她的政治立场?

究竟是谁“应该自食其果”呢,比尔德女士?那些乘坐被基地组织劫持的飞机的乘客吗?那些从双子塔上跳下以躲避死亡的美国人吗?那些在大楼倒塌时丧生的急救人员吗?这些男女并不是‘世界上的恶霸’,他们是无辜者。”

22 年后,比尔德所代表的道德沦丧在又一起暴行之后再次浮出水面,这次发生在以色列。在本月的屠杀事件之后,进步人士如此热切并自以为是,以前从未有的速度燃尽了他们的道德信誉。

这次袭击是由自 2007 年以来控制加沙地带的恐怖组织哈马斯发动的。10 月 7 日,哈马斯战士冲破加沙与以色列的边境,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杀死尽可能多的人。” 音乐会观众在逃命时被武装分子枪杀。 他们多次向挤满手无寸铁的平民的防空洞投掷手榴弹。 他们强奸妇女、屠杀婴儿、谋杀老人、放火焚烧家庭,并劫持数百名人质。 不幸的是,他们的任务取得了成功:至少 1400 名以色列人被杀。

每一个拥有道德准则的美国人——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都惊恐地看待这些事件。 他们对以色列及其公民(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表示哀悼,他们的生活被哈马斯摧毁。 但一部分人的反应不同。 浸透在激进意识形态中的进步主义最僵化的那些人突然为恐怖分子的暴行展开辩护。

在遇难者尸骨未寒的时候,极左派就发布了大量令人震惊的声明。在三十多个哈佛大学学生团体联名签署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认为,以色列政权对所有正在发生的暴力事件负有全部责任。”拥有多名国会议员会员的美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宣称,“今天的事件是以色列种族隔离制度的直接结果。”该组织旧金山分会呼吁“从河到海解放巴勒斯坦。” 换句话说就是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对于许多民主党人来说,这些声明令人震惊。一个声称倡导和平的意识形态如何能够对一起由一个公开宣称要实行种族灭绝的组织进行的恐怖行为作出如此令人恶心的回应呢?

这一解释可以从现代进步主义的智识前辈之一卡尔·马克思的著作中找到。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历史是由不可动摇的运动规律所定义的科学。他相信,如果一个人了解历史的规律,理解过去和预测未来将成为一种逻辑上的可靠过程。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所有历史发展都是不同阶级利益的竞争产物。他的意识形态继承者在这一范式中加入了另一个原则:历史充满了压迫,更强大、富裕的国家必然会迫害他们较弱、贫穷的对手。

去年年初,俄罗斯对乌克兰这个实力弱得多的国家的大规模入侵证实了他们的框架。 然而,根据同样的历史理论,对以色列的无端攻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毕竟,以色列拥有中东最强大的军队之一,拥有发达的经济,并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与此同时,哈马斯统治下的加沙极其贫穷,几乎没有地区影响力。

根据进步主义理论,哈马斯的野蛮入侵与这种权力不平衡是无法调和的。 根据历史,以色列必定受到攻击。 而现在,它一定是唯一的侵略者,因为冲突中较强的一方必然是恶棍。 因此,需要篡改现实。

当一枚恐怖分子发射的原本针对以色列的火箭意外射中了加沙的一家医院后,哈马斯虚假地声称以色列袭击了该医院,以制造大规模平民伤亡。西方媒体立即采纳了哈马斯的说辞,并将恐怖分子的宣传直接刊登在头版。这或许表明他们希望这个故事成为事实。

在美国各地,有关以色列人被哈马斯绑架并带到加沙的传单被撕下并丢弃。就像科学数据中的异常数据,它们必须从视线中移除。

在斯坦福大学,一名讲师强迫他的犹太学生独立站在班级的一旁,以展示“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所做的事情。” 他后来要求学生们透露自己的国籍,然后将每个人划分为“殖民者”或“被殖民者。” 这位教师几乎可以抓住世界的领子大声喊:“遵守规则,该死的!”

可惜,事实不愿符合任何预设的标准。历史并非像马克思所断言的那样类似于化学或物理,而是混乱且难以驾驭的。

通过对以色列人的残酷屠杀,哈马斯摧毁了进步思想,否定了其历史理论,就像20年前基地组织打击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一样。我们再次被提醒,激进的进步主义对基本道德的价值观就像酸对肉体一样,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与哈马斯一样,它也应该沦为历史的灰烬。

原文:https://stanfordreview.org/how-hamas-broke-the-progressive-mind/

# # #


《“翻译:哈马斯是如何摧毁极左派的”》 有 1 条评论

  1. 浮云笑此生说道:

    这样的声音在现在的美国大学不算多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